在智慧建築時代,中央監控系統不僅提升空調與照明效率,更能實現節能管理。承盟科技運 國際品牌控制器與圖控軟體,協助企業完成整合工程。

在智慧建築加速普及的今天,中央監控系統已從「設備監看」進化為「跨系統決策中樞」。透過將空調、照明、用電、給排水與安防資料彙整到同一平台,管理者能即時掌握能耗、動態調度,並以數據驅動節能策略。承盟科技結合國際級控制器與圖控軟體,協助客戶在新竹中央監控系統工程與全台中央監控專案中,同步完成標準化、視覺化與雲端化的整合部署,建立具備彈性擴充的智慧建築底座。
為何需要中央監控:從可視到可控,再到可優化
單點設備的自動化無法形成整體節能效果;唯有跨子系統的資料匯流與邏輯聯動,才能把效率極大化。以新竹中央監控系統整合的實務經驗為例:將空調主機、冰水系統、末端風機盤管與室內感測器串接到同一圖控介面後,系統可依負載自動調整群控排程,避開尖峰電價,同時維持室內舒適度。這種以場域特性為核心的系統編排,也能套用到全台智慧建築的多據點情境,於雲端統一策略、在地差異化執行。
圖控平台與 DDC 控制:打通資料到決策的最後一哩
圖控平台負責把複雜訊號轉成易讀的流程圖、警示與趨勢線;DDC 控制器則是現場快速反應的「邊緣大腦」。在新竹空調控制場域,我們以點位標準化命名與權限分級流程,讓維運人員能在 1–2 層頁面內精準落定位號;異常發生時,即時告警會攜帶設備關聯與建議處置 SOP,縮短平均修復時間(MTTR)。將此方法複製到全台能源監測平台後,管理者可以在總覽儀表板即時比對各據點 KPI,對異常能耗做出跨站調整決策。
節能控制策略:規則 + 模型,讓節能可量化、可複製
有效的節能不是單靠「調低一度溫度」;它必須建立在動態資料與自動化規則上。以新竹節能控制專案中常見的兩類策略為例:
-
需求導向(Demand-based):依室內人數/二氧化碳/濕度即時調整新風與送風量,避免過度換氣與過冷過熱。
-
時間電價(TOU)協同:在尖峰前預冷、離峰時加強蓄冷,搭配冰水主機群控,平滑化負載曲線。
這些規則綁定到站點模板後,即可在全台節能控制系統快速複製,讓新開站或改造站能在短期內達到與成熟站點相近的節能績效。
能源管理落地:從盤點到優化的四步驟
-
盤點:彙整現場點位、通訊協定、控制邏輯與既有報表,建立基線(Baseline)。
-
整合:完成跨品牌設備與通訊橋接,將要害點位接入圖控與資料湖。
-
監測:以全台能源監測平台的儀表板呈現 EUI、kWh/坪、尖峰契約需量與警示事件。
-
優化:依基線與目標差距滾動修訂策略,週期性校核節能成效並產出審計報告。
這套方法論已在新竹能源管理與多個全台系統整合服務專案中驗證:不必一次性大改設備,也能透過「資料驅動 + 控制優化」逐步達成雙位數的節能幅度。
維運與資安:讓系統長期可用、可管、可守
智慧建築是長期工程。為確保系統可持續運作,我們在全台中央監控架構內導入:
-
版本控管與變更審核:控制邏輯、圖控頁面與點位變更皆留痕可回溯。
-
帳權分層與稽核:到人到點的權限矩陣,搭配登入行為記錄。
-
通訊與資料安全:VPN/零信任接入、憑證更新、資料加密與異常行為偵測。
這些制度讓全台智慧建築在擴充站點時依然維持一致性與安全性,確保營運韌性。
成功案例輪廓(去識別化)
-
園區研發大樓(新建):依新竹中央監控系統工程規範設計,啟用即上雲,三個月內完成群控優化,空調能耗年化下降 15%。
-
商辦與醫療複合體(既有改造):導入新竹中央監控系統整合模板,於三週內完成多品牌兼容,將原本各自為政的子系統納入統一排程。
-
多據點連鎖(跨縣市):以全台能源監測平台做總部決策,據點端僅保留必要操作權限,節能策略雲端下發、在地執行。
專案啟動建議:先快、再準、後深
-
先快:以最低可行整合(MVI)在 4–6 週內接入關鍵點位與告警,建立可視化。
-
再準:加入新竹空調控制與冰水群控策略,設定站點 KPI 與告警門檻。
-
後深:導入新竹節能控制的預測模型與負載移轉,推進到全據點,納入全台節能控制系統治理。
這種「由點到面」的方法,有助於在成本、風險與效益之間取得最佳平衡。
把分散的設備,變成會思考的網路
中央監控的價值,在於把分散的設備轉化為可協同運作的智慧網路。當新竹能源管理的最佳實務被固化為標準模板,並透過全台系統整合服務快速複製,你的建築群就能在穩定運轉的同時,持續降低能耗、提升舒適與安全,為 ESG 與營運績效創造雙贏。

